张杰:大学治理 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(五)

2014年是中欧工商管理学院20年,中欧隆重推出"大师课堂"(Master Class)。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与商界领袖,激荡思维、共享智慧。大师课堂"将为广大校友提供一个与大师面对面的机会,为他们在这个遍布机遇却也充满挑战的变革时代指引方向。

第1期

本期导读

3月7月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长张杰教授应邀做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周年庆活动之“大师讲堂”首堂讲座,带来题为“大学治理: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”的精彩演讲。

专家介绍

张杰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长。

创新发动机

前面提到,大学最根本存在的理由就是要成为社会的创新发动机。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,必须成为社会的三大体系:创新人才的成长体系、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系以及思想文化的创新体系。大学是一个长期的投资,当年做的事情当年不会有效果。我已经是第八年的老校长,最根本的成效还要等到我的后任。

2007年我们提出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”,不但社会不信,老师同学也不信,因为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太大。但现在我们的老师开始信了。2004年,我们只有4个学科排在全球前1%,现在已经有16个学科进入这个行列。更加重要的是,我们的工科、理科、生命科学以及人文社科四大板块都进了前1%,所以我们的综合性大学框架已经形成,海外大学校长不会认为上海交通大学没有文科,中国没有几所大学的社会科学能进入全球前1%,我们进去了。

刚才提到我们新引进了五六百名教师,大家觉得师资队伍一定膨胀得不像样。但其实我们的专任教师队伍还有减少,这就说明改革开始见到效果了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我们比的是录取分数线,经过几年的努力,现在我们逼近了清华和北大的录取分数线。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,从2006年只有10%左右的学生做海外交流,到现在海外游学的比例已经达到30%。

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。我们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已经跟美国最好的大学MIT差不多了。

自然科学基金是我最看重的,因为它是一个单位创新活力的指数。自然科学基金每一个项目都很小,大概只有二三十万,但现在的自然科学基金来款就有6个多亿,这意味着我们有上千名老师都用他创新的想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,当然这个学校的创新能力就强。一个工科的强校原本不太喜欢自然科学基金,太难,钱太少。但我投资的是明天,我们从2009年开始,自然科学基金就变成了全国第一,在所有大学里遥遥领先,这些都是我们的未来。

我们的973重大科学计划,是表征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数,这几年也快速上升。国家科技奖,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,我们在全国排名第二,好论文的增速开始大幅度提升。我们论文数是1996年的65倍,现在排名第二,已经逼近第一。特别让我高兴的是,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开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。更加重要的是顶级期刊的发表,《Nature》系列曾经对中国的学科做了排名。工科因为没有办法在《Nature》上发表论文,即使在这样一个对我们非常不利的指标下,交大也在全国高校里面排名第四。

重大的创新成果开始不断涌现,我们现在追求的不再是国内十大新闻,而是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十大突破里面,要有我们的一个。那样,上海交通大学就逐渐逼近世界一流大学了。2012年,在全世界十大重大科学突破中,有我们物理系的一项;2013年,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中,有一项是我们第六附属人民医院化药学院合作的一个工作。

还有国家智库与社科基地。有一次我去人文学院调研,人文学院的老师挑战我说:“你作为一个新校长,能不能告诉我上海交通大学的文科该怎么发展?”我说:“你来告诉我吧”。他说“入主流”。但入的是谁的主流?可能是现在北大在做什么,就跟着做什么。但我们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离世界先进水平差得很远,费了十年二十年的努力,赶上了中国的主流,却发现这不是世界的主流,还要重新去赶。所以我们不走学科建设的路线,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要做问题导向的研究,实证化,国际化。

举一个例子。中国和日本二次大战那一页迟迟翻不过去,有很多原因,但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用的语言体系不对。我们在描述那场战争的时候,总是用情感的语言、道德的语言去描述说他们做错了,却没有用法律的语言去讲它犯了什么罪。1945年,联合国战胜国曾经在日本东京做过一次东京审判研究,全世界有上千名学者去研究,偏偏没有中国人研究东京审判。更加可怕的是,日本有一批右翼学者也在研究东京审判,目的就是要证明东京审判本身是非法的,假如被他们证明这一点,中国就会更加被动。这样的研究,上海交通大学要勇于担当,去做研究。现在对东京审判的研究,我们已经变成全世界最先进的,正准备出一个1025卷的东京审判集。东京审判用五种语言写的审判词,留下了大量的研究空间。我们总书记的评价是: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研究是给世界和平做贡献。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。

一个大学的水平高低,还要看它的校友,因为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人才。我们最出名的校友,江泽民,钱学森。23位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中,就有6位是交大校友。交通大学成立的时候可不是工科大学,而是专攻政学。当时的南洋公学实际上是一所文科大学,中国最早的一批经济、政治、法律人才,支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才,全是交通大学培养出来的,例如李叔同、邹韬奋、傅雷等等;第一批活跃好莱坞的女演员是我们交大培养出来的;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设计师和舰长也是我们交大的,第二艘航空母舰的设计师仍是我们学校的。现在的杰出学者就更多了,他们都是交通大学的骄傲。

上海交通大学励精图治,发奋图强,我们的排名在国内也大幅度上升。2020年,我们的目标是跻身世界一流大学,到那时,我们是一个综合性、研究型、国际化的一流大学,在世界上主要的排名体系都要进入前100名,在建很多的学科都要进入到全球的前1%,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科研经费、国际化水平。

我们过去发展的理念和正在走的道路,总结起来就是这么几句话:第一,我们要成为社会的三大体系,面向未来要实现三大转变。第一个转变就是要从行政主导的发展,转变成学术主导的发展;第二个转变要从校办院,转变成院办校。现在是学校要求学院的发展,以后是学院要求学校发展,向学校要政策;第三个,也是最根本的转变,是从学校要发展,变成老师要发展,学生要发展。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。这条路有一个主线,就是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。

今年2月份一次务虚会上,我提出未来交通大学根本的发展策略。到2020年前,我们要适度扩大事业规模,持续提高师资质量,大幅提升学术品位,不断完善大学治理,着力加强依法治校。这就是我们的五箭齐发。

说到底,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是文化。上海交通大学的文化究竟是什么?是我们的创始人提出的求实学务实业,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。上个世纪30年代,交通大学提出的与日俱进、敢为人先,就是创新的文化。交通大学的校训是饮水思源,爱国荣校,精神内核是感恩和责任。不但要求实学务实业,还要有激情,有梦想。说到底,我们的校名就携带着我们的文化:“天地交而万物通,上下交而其志同”,《周易》里的这句话,这才是交通两个字的原始出处,也是治国的理念,治校的理念,是交通大学的文化根基所在。

大学治理的本质,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,不断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。一流大学的根本使命是要建成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、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、卓越的思想文化创新体系,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动力。上海交通大学的愿景是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。我们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所谓“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”,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;但我们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,这意味着更快的速度、更高的质量。上海交通大学的愿景就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,建成一所大师云集、人才辈出的世界一流大学。

本文来源:教育频道专稿

责任编辑:

王晓易_NE0011

1

2

3

4

5

社会
华纳药厂资金充足却拟募资补流,实控人黄本东包揽5亿定增将加码控股权
下一篇:一千多家中企准备赴美参展,遭大规模拒签,前所未有!